每逢世界杯,中国球迷的心情总是复杂的。一方面羡慕其他国家的球队在绿茵场上拼搏,另一方面又忍不住问:我们自己的队伍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站上这个舞台?中国足球的世界杯之路,到底卡在哪里?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话题。
为什么中国足球总在预选赛"翻车"?
翻开中国足球的"世界杯简历",唯一一次正赛经历还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。那时候靠着日韩作为东道主自动晋级,我们少了两个强劲对手,再加上抽签运气不错,总算圆了一次梦。但此后20多年,我们连预选赛亚洲区最后阶段都经常进不去。是球员不努力吗?是教练水平不够吗?这些问题都没说到根子上。
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训体系。我们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少得可怜,注册球员数量可能还不如日本一个县多。没有足够的"苗子",怎么可能长出参天大树?现在的中超球队动不动花几个亿买外援,却舍不得在青训上持续投入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注定走不远。
归化球员真是"速效救心丸"吗?
前些年,中国足球搞起了归化政策,把一些有中国血统或者在联赛踢球多年的外籍球员"变成"中国人。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冲击世界杯的捷径,可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。归化球员确实提升了球队实力,但他们要么年龄偏大状态下滑,要么伤病缠身,最终在预选赛关键战役中也没能力挽狂澜。
这件事告诉我们:足球没有捷径可走。日本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规划青训,现在能派出全旅欧阵容;越南这些年脚踏实地搞青训,现在都能给我们制造麻烦。与其花大价钱归化几个"雇佣兵",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多建几块免费开放的足球场,多培养些基层教练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?
要说完全看不到希望也不对。这几年的校园足球推广确实让更多孩子接触到了这项运动,有些民营青训机构也培养出了不错的苗子。关键是怎么把这些点连成线、织成网,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。另外,联赛的健康程度也很重要,不能总是靠企业烧钱,要让俱乐部有自我造血能力。
说到底,足球是个系统工程。它需要耐心,需要坚持,需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。也许我们这代人看不到中国队捧起世界杯的那天,但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埋下种子,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感谢今天的坚持。中国足球的"世界杯梦",不该只是个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