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让球迷又爱又恨?
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,国足的表现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"悬疑剧"。前半程高洪波带队时,成绩惨淡得让人揪心,前4场比赛只拿到1分,出线希望几乎破灭。但随后里皮上任,球队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,最后6场抢下11分,甚至击败了强大的韩国队。这种过山车般的体验,让球迷一边骂着"早干嘛去了",一边又忍不住为最后的拼搏感动。最扎心的是,明明只差3分就能进附加赛,可偏偏前期挖的坑太大,最终只能遗憾出局。
里皮的到来真的改变了国足吗?
这个问题至今争论不休。数据上看,里皮带队6场3胜2平1负,胜率50%,确实比高洪波时期强得多。但仔细想想,赢韩国那场有孙兴慜缺阵的因素,赢乌兹别克和卡塔尔时对手都已无欲无求。更关键的是,里皮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:球员敢做动作了,战术执行坚决了,连冯潇霆都开始带球突进了。可惜这种改变来得太晚,就像考试结束前半小时才开始认真答题。有人说是里皮点醒了国足,也有人认为只是回光返照,但至少证明我们不是完全没实力,只是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这次失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?
18年预选赛像面照妖镜,照出中国足球的三大顽疾:第一,选帅像摇骰子,从佩兰到高洪波再到里皮,风格180度大转弯;第二,关键时刻总腿软,对叙利亚最后时刻丢球就是典型;第三,算分比踢球还积极,最后一轮全队边踢边刷手机看另一场比赛比分。最讽刺的是,当我们忙着讨论"理论可能"时,隔壁日本韩国早就稳坐钓鱼台。这些教训告诉我们:足球没有捷径,与其幻想奇迹,不如老老实实搞青训。可惜的是,4年后的2022预选赛,我们似乎又在重复同样的错误...
回头看18年世界杯之旅,就像看一部知道结局的悲喜剧。那些半夜爬起来看球的夜晚,那些骂完"再也不看"却次次真香的比赛,都成了中国球迷共同的记忆。或许正是这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,才让国足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。如今6年过去,当时的希望与遗憾,都化作了中国足球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阵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