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,洛杉矶的空气里飘着香槟和渴望的味道。奥尼尔咧着嘴笑,科比抿着嘴唇,菲尔·杰克逊的眼镜片上反射着斯台普斯中心刺眼的灯光。印第安纳步行者呢?雷吉·米勒的眼神像冰,拉里·伯德站在场边,双手插在裤兜里,你猜不透他在想什么。这是2000年总决赛,湖人打步行者,一场被太多人简化成“奥尼尔碾压”的系列赛。但如果你凑近了看,汗珠、血迹、战术板上的涂鸦,每一个细节都在讲另一个故事。
第一场在洛杉矶,沙奎尔·奥尼尔像一辆重型卡车冲进糖果铺。43分19篮板,你听数据觉得是屠杀,可你记得他那个转身吗?背对斯米茨,左肩虚晃,右脚为轴,那么大的块头转身却像芭蕾舞者,球轻轻放进篮筐。步行者试了双人包夹,三人围堵,没用。但湖人也只赢了5分。为什么?雷吉·米勒在第四节扔进了三个三分,每一个都像是从30英尺外发射的冷箭。你看到科比当时的表情了吗?咬着牙套,眼睛瞪得溜圆,他想扑上去,但总差半步。那种感觉,像是明明按住了对手的喉咙,对方却还能用针扎你。
说到科比,那年他21岁。总决赛第二场,他只打了9分钟就扭伤了脚踝。你记得他怎样被扶回更衣室吗?左手搭在训练师肩上,右脚不敢沾地。湖人球迷心都凉了,没科比的第四节能撑住吗?结果呢?奥尼尔轰下40分24篮板,但真正杀死比赛的是谁?是布莱恩·肖,那个总被遗忘的老将。加时赛最后两分钟,他在底角投进那个三分,球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又高又飘,像是慢镜头。步行者的球员举起手,又放下,你知道他们心里在想:怎么是他?
印第安纳的主场,康塞科球馆吵得让人耳鸣。第三场,步行者扳回一城。杰伦·罗斯那个上篮,奥尼尔扑过来,罗斯在空中扭成麻花,球打板进筐。你仔细看回放,罗斯落地时膝盖弯得多厉害,像是随时会折断。但这就是步行者,他们没有超级中锋,没有天才少年,只有米勒的无球跑动,罗斯的强硬突破,戴维斯在篮下像工兵一样卡位。他们赢的每一分都像是从石头里挤出来的血。
第四场是整个系列赛的缩影。奥尼尔36分21篮板,科比带伤打了47分钟。最后两分钟,湖人领先6分,你以为稳了?米勒在左侧45度接球,假动作,横移一步,三分出手。球进,分差回到3分。下一个回合,科比持球,面对罗斯的贴防,他运了三次球,突然干拔跳投。球进了,斯台普斯瞬间爆炸。那是科比系列赛最关键的进球,他落地时挥了挥拳头,不是狂喜,更像是发泄。你知道他在想什么:那条受伤的脚踝,那些质疑他太年轻的声音,都在这一投里碎掉了。
第六场回到洛杉矶,湖人捧起奖杯。奥尼尔抱着总决赛MVP奖杯笑得像个孩子,但你看到菲尔·杰克逊第一个拥抱的是谁吗?是罗恩·哈珀,35岁的老控卫,六场比赛场均只有6分,但每次步行者起势,都是他稳稳把球带过半场。还有AC格林,37岁了还在篮下和戴维斯肉搏。这些细节被胜利的光芒盖住了,但他们是冠军拼图上最不起眼却最坚硬的碎片。
二十年后再看这场对决,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“奥尼尔vs步行者”。它是科比学会忍耐伤病的一课,是米勒最后一次触摸总冠军的机会,是禅师用三角进攻破解区域联防的案例,是罗斯证明自己不只是射手的舞台。数据会告诉你奥尼尔场均38分16.7篮板,但不会告诉你他六场比赛被犯规58次,平均每场将近10次。你想想,每节比赛要摔倒两三次,290磅的身体砸在地板上是什么感觉?
这就是2000年总决赛最真实的样子。它不是完美的篮球,有肉搏,有失误,有伤病,有争议判罚。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它经典。当奥尼尔举起奖杯时,米勒默默走回更衣室,伯德拍了拍他的肩膀。你知道那一刻米勒在想什么吗?也许是他那个系列赛命中的15个三分球,每一个都像是从湖人手里偷来的。但偷来的不够,永远不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