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张黑白照片里的鲍勃·佩蒂特,穿着老鹰队服,瘦高个,眼神像鹰。那是1956年,第一个MVP赛季。他场均25.7分16.2篮板,现在看这数据会觉得夸张。那时候没有三分线,篮下挤满人,每次得分都得肉搏。六十七年过去,尼古拉·约基奇捧着MVP奖杯微笑,他能传出你看不懂的球,场均接近三双。从佩蒂特到约基奇,这名单不只是名字排列,是篮球进化史。

NBA历届常规赛MVP得主名单:从佩蒂特到约基奇

翻看这份名单会发现些奇怪规律。八十年代属于黑白双雄,伯德和魔术师轮流坐庄。伯德连续三年拿走MVP,那会儿小前锋得像他这样,既要抢篮板又要组织进攻。魔术师呢,新秀年就拿总决赛MVP,但常规赛MVP要等到1987年。你看他们数据不算爆炸,但球队赢球,记者们就买账。那个年代投票人更看重战绩,场均30分不如带队60胜。

九十年代是乔丹的天下。其实他本该拿更多MVP,91年、92年、96年、98年,就这四次。有意思的是93年巴克利抢走一个,97年马龙又抢走一个。现在回头看,乔丹那年场均29.6分,球队69胜,居然没拿到。媒体可能审美疲劳了,总想换新人。这种故事在MVP评选里不断重演,后来詹姆斯也遇到过。

说到詹姆斯,2009年到2013年这五年他拿了四个MVP。那会儿他打球像推土机,冲起来没人拦得住。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罗斯拿奖,22岁,最年轻MVP。那年公牛队阵容其实不算顶级,但他硬是靠突破分球把球队带到东部第一。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获奖案例,在MVP历史上不少见,比如2017年的威少。场均三双,球队才西部第六,照样拿奖。这说明什么?数据炸裂的时候,战绩标准可以放宽。

国际球员的故事更有趣。从纳什开始,情况变了。2005年他场均才15.5分,但太阳队进攻水银泻地。加拿大控卫拿到MVP,这在以前不敢想。然后诺维茨基、字母哥、约基奇接连跟上。现在约基奇这种中锋,根本不靠背打得分,站高位当组织核心。你让五十年前的中锋看他打球,估计会懵。这就是篮球理念的彻底颠覆。

中锋的衰落与复兴特别明显。九十年代四大中锋那么厉害,就罗宾逊和奥尼尔各拿一次MVP。后来姚明霍华德那代中锋,更是一个都没摸着。直到约基奇和恩比德出现,中锋才重新回到MVP讨论圈。但你看他们的打法,和前辈完全不同。恩比德大量中远投,约基奇干脆当控卫用。传统中锋技能包?没那么重要了。

这份名单还藏着些遗憾。科比只有一个MVP,保罗零个,韦德也是零个。你说他们不强吗?不是。2006年科比场均35.4分,球队阵容太差。2008年终于给他,更像是终身成就奖。保罗2008年差点拿到,最后给了科比。这种遗憾让MVP名单变得真实,它不是纯粹的实力排名,掺杂着时机、运气、球队配置太多因素。

约基奇去年没拿到三连庄,今年又拿回来。你看他比赛,会觉得MVP标准真的变了。不再看重爆炸得分,更欣赏篮球智商。那次背后手肘传球,社交媒体疯传。以前这种动作会被教练骂,现在成了集锦常客。从佩蒂特的硬朗到约基奇的灵动,七十年篮球演变都刻在MVP名单里。

下次再看这份名单,别光记名字。想想张伯伦拉塞尔的速度之争,想想乔丹魔术师的风格对决,想想詹姆斯杜兰特的数据狂飙,想想约基奇字母哥的国际浪潮。每个名字背后是篮球的一个切面,连起来就是这项运动的发展史。说不定再过十年,又会冒出全新的MVP类型,就像我们当年无法想象约基奇这样的组织中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