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,最初的NBA其实只有11支球队。那还是1946年的秋天,联盟刚成立时叫BAA,球队名字听起来像老电影里的角色——比如韦恩堡活塞队,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。你能想象现在这些球队还在小城市挣扎的样子吗?它们后来都搬了家,活塞去了底特律,湖人跑到了洛杉矶。
真正让我着迷的是联盟的第一次收缩。仅仅三年时间,11支球队就缩水到只剩7支。那些消失的队伍像芝加哥牡鹿队、克利夫兰反叛者队,现在连维基百科上都找不到几张像样的照片。我总在想,当时那些球员怎么办?是不是有人刚签完合同,球队就解散了?这种动荡比现在的球员交易残酷多了。
转折点出现在1967年。那个赛季太有意思了,ABA联盟突然冒出来抢生意,逼得NBA不得不扩张。你猜怎么着?圣迭戈火箭队和西雅图超音速队就是这时候加入的,虽然火箭后来搬到了休斯顿,超音速现在也没了,但当时这两支球队给联盟带来了全新的西海岸气息。
说到扩张,1976年绝对是值得记住的年份。那一年NBA吞并了ABA的四支球队,马刺、掘金、步行者和篮网就这样加入了大家庭。我最喜欢研究这个时期的球队配色,那些鲜艳的球衣现在看起来特别复古,马刺最初的银黑战袍到现在都没怎么变过。
八十年代的扩张就谨慎多了。1980年达拉斯小牛加入时,联盟正好30支球队。我记得看过一个数据,小牛队第一个赛季只赢了15场比赛,但老板唐纳德·卡特硬是撑了下来。这种扩张球队的成长轨迹特别有意思,它们不像老牌球队有底蕴,完全是从零开始建队。
真正改变格局的是1995年的加拿大扩张。猛龙和灰熊把NBA变成了国际联盟,虽然温哥华灰熊后来搬到了孟菲斯,但多伦多猛龙2019年的夺冠证明了国际市场的潜力。我收集过当时猛龙的主场上座率数据,第一个赛季场均就超过2万人,加拿大球迷的热情超乎想象。
现在回头看,NBA的扩张从来不只是增加球队数量这么简单。它像在下棋,每一步都要考虑市场大小、电视转播和球员储备。比如2004年夏洛特山猫的加入,联盟特意把球队放在东南赛区,就是为了平衡各赛区的实力。这种细节往往被球迷忽略,却深深影响着比赛格局。
我常想,如果现在要增加第31支球队,会选在哪里?西雅图?拉斯维加斯?还是墨西哥城?从历史来看,扩张要考虑的远不止城市规模。球员住宿、训练设施、发展联盟配套,这些琐碎的事情才是决定一支新球队能否存活的关键。看看雷霆队的前身超音速,就算在西雅图这样的大市场,经营不善照样要搬家。
球队数量的变化就像NBA的心电图,每一次起伏都记录着联盟的生死挣扎。从最初11支到30支,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,而是商业、竞技和文化的复杂博弈。下次看比赛时,不妨想想你支持的球队是怎么来到这个城市的,背后的故事可能比比赛本身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