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他穿着雄鹿的9号球衣站在布拉德利中心,你能看见他每次跳投时绷直的手腕。密尔沃基的冬天比广东冷太多,但这个瘦高的中国男孩在菜鸟赛季就砍下了29分。不是昙花一现,两周后他又在对阵山猫时抢下13个篮板。我们总爱掰着手指算他哪天能突破30分大关。

易建联NBA数据:雄鹿与奇才时期表现

翻开2007-08赛季的技术统计表,你会看见很多被遗忘的细节。他的投篮热区像散落的星点,左侧底角三分命中率居然有36%,但右侧底角突然掉到28%。这不是简单的“适应问题”,而是战术定位让他总在陌生区域接球。当年有个数据网站统计过,他在雄鹿有21%的进攻以背身单打结束,每次只能换来0.72分。

记得某场对阵骑士的比赛吗?他面对大Z完成那次转身跳投,整个动作流畅得像绸缎。可第二天训练馆里,他加练了500次同样的动作。这些微观时刻藏在场均8.6分的数字背后,没人注意到他的无球跑动速度比季前赛快了0.3秒。

转战奇才的那年,他的三分命中率突然飙到36.6%。不是运气,你去看他出手前的垫步调整——脚掌永远比在雄鹿时多转动十五度。这个细节让他的投篮准备时间减少了0.2秒。2010年3月对阵篮网那场,他在地板球争抢中五秒内三次变换重心,最后那个俯冲让解说员惊呼“这根本不是七尺长该有的动作”。

可是伤病总在上升期找上门。左膝积液让他错过17场比赛,复出后他的挡拆外切次数从每场5.3次降到2.1次。不是教练不给机会,你能看见他起跳时总下意识收着右腿。那些说“他不够强硬”的人应该去看看更衣室的冰桶,里面永远泡着缠满绷带的膝盖。

有个画面特别清晰:2011年4月常规赛收官战,他抢下个人NBA生涯最后一个进攻篮板。补篮时被两人夹击,球在框上转了三圈才落网。他落地时先抬头看记分牌,然后慢慢退回半场。那时候我们不知道,这竟会成为他NBA故事的隐喻——差一点,总是差那么一点。

现在重新看他的投篮分布图,会发现左侧肘区的命中率比右侧高8个百分点。这不是偶然,他的非惯用手发力在奇才时期明显改善。可惜球队没给他设计专属战术,那么多夜晚他只能等在底角,看着球从强侧转移到另一侧。

有人说他的NBA生涯是未完成的拼图,我倒觉得像精心计算过的实验。每场26分钟的上限里,他试过面框突破、换防后卫、甚至客串策应。那些2.1次助攻背后是34次潜在助攻的浪费——队友投丢了他送出的空位球。

当他最后一年回到CBA大杀四方时,我总想起他在奇才更衣室的柜子。最上层放着翻译准备的战术卡片,每张都用彩笔标出跑位路线。这些泛黄的纸片现在应该在某座体育馆的储藏室里,连同那些未完全绽放的夜晚,慢慢落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