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看到MVP评选结果公布,总有人拍桌子骂街。凭什么是他?数据明明不如另一个。这事儿吵了半个多世纪,标准像橡皮筋似的变来变去。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说清楚,那些投票记者到底在看什么。
翻开官方说明只有干巴巴几条:个人表现、球队战绩、故事性。可真正决定胜负的,往往是字缝里的东西。1988年乔丹场均35分抢走MVP,那年公牛才50胜。2017年威少用场均三双破掉大O纪录,雷霆不过47胜。数据炸裂到能改写历史簿的时候,战绩门槛会偷偷降低。
但你别真信“战绩不重要”这种鬼话。近二十年MVP所在球队平均58胜,这是个隐形生死线。纳什2005年转投太阳立马两连MVP,场均不过15分11助攻,可怕的是他把烂队改造成62胜豪强。记者们投票时钢笔悬在空中的瞬间,想的其实是“没了这家伙球队会垮成什么样”。
我总爱翻1997年那场著名冤案。马龙场均27分10篮板,爵士64胜;乔丹29分5篮板4助攻,公牛69胜。最后马龙赢了。你盯着数据表看三天三夜也想不通,直到发现乔丹前个赛季刚拿过MVP,记者们患上审美疲劳。这种潜规则像夜雾里的灯塔,你看不见,但船都在绕开它走。
新时代的评选更让人眼花缭乱。约基奇2022年用场均27分14篮板8助攻的准三双卫冕,掘金不过西部第六。中锋策动进攻的奇观征服了评委,传统数据栏填不满的贡献,现在有高阶数据当尺子。PER值、胜利贡献值这些术语从分析师电脑爬进记者脑海,改变了游戏规则。
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遗珠。2016年库里全票MVP的故事背后,藏着哈登的29分6篮板7助攻。火箭41胜的烂战绩拖垮了他,媒体日复一日渲染他防守漏勺的形象。同样的数据放在不同人身上,会折射出完全不同颜色的光。
回头看张伯伦1962年场均50分25篮板没拿到MVP,拉塞尔用18分23篮板带队60胜截胡。那时记者们用钢笔在稿纸上写“防守赢得总冠军”,如今我们在手机屏上刷“正负值决定MVP”,变的只是工具,没变的是对“赢球”二字的痴迷。
下次争论MVP归属时,记得翻翻这些陈年旧账。纳什的太阳比基德的篮网多赢7场,邓肯的马刺比加内特的森林狼多赢12场,这些微小的数字差距在投票时重如千钧。所谓标准,不过是时代打在篮球上的光影,随着球场木地板一道慢慢褪色。
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字母哥2020年能压哈登,为什么恩比德要等到2023年才圆梦。当“最具价值”这四个字撞上几百个有偏见的投票者,产生的化学反应比总决赛绝杀还刺激。这套规则漏洞百出却又自洽,像老球馆里那块有些变形的篮板,所有人都在上面投出过改变命运的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