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起NBA的10号球衣,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名字是谁。这个号码挺有意思,它不像23号那样自带帝王光环,也不像3号那样充满街头气息。但穿10号的人,往往藏着点特别的故事。
德章泰·穆雷现在穿着老鹰的10号。看他打球有种奇妙的撕裂感,明明长着一副防守悍将的面孔,骨子里却流淌着得分手的血液。上赛季他对凯尔特人轰下那次绝杀,慢动作回放里他起跳时膝盖弯曲的角度,出手后手腕保持的姿势,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个10号早已不是马刺时期那个纯防守工兵了。他的转变像极了10号球衣的隐喻——总是在被低估中完成蜕变。
说到10号就绕不开沃尔。奇才时期的他像道红色闪电,2017年季后赛对阵凯尔特人那个系列赛,他带着左手第五掌骨非移位性骨折打满全场。现在回想起来,他突破时微微倾斜的肩膀,变向时球鞋与地板摩擦发出的刺耳声响,这些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解释为什么 District of Columbia 的球迷会如此怀念他们的10号。
小蒂姆·哈达威穿着独行侠的10号投那些不讲理三分时,你会看见他父亲老哈达威的影子。虽然父子俩球风迥异,但那种得分开关突然打开的爆发力如出一辙。去年对阵勇士单节射进5个三分的夜晚,他每次出手前几乎不做调整,接球瞬间膝盖已经完成蓄力——这种肌肉记忆或许真的会遗传。
很少有人记得内特·罗宾逊也穿过10号。这个175公分的小个子在尼克斯时期总爱在训练时偷偷加练扣篮,他的垂直起跳高度达到43.5英寸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许多现役锋线。2010年季后赛他对凯尔特人完成那记隔扣时,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声浪几乎掀翻顶棚。看着慢镜头里他瞪圆的眼睛,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10号总与逆袭者绑定。
现役的10号们正在重新定义这个号码。鹈鹕的麦科勒姆用最古典的中距离诠释着10号的优雅,他的背身单打总带着90年代的余韵;篮网的托马斯则把10号穿出了新时代的味道,上赛季连续三场40+的表演里,他那些扭曲身体的抛投让人想起年轻时的欧文。
国际球员为10号注入了另类基因。爵士的马尔卡宁在芬兰国家队就是10号,他把那种北欧冷峻带到了NBA。看他投三分是种奇特的体验,228公分的身高让他的出手点高得离谱,球在空中飞行的弧线平得像导弹,但落网声音却轻得像羽毛。
10号球衣的故事从来不是超级巨星的专利。它更像更衣室里那个不起眼的储物柜,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塞满了各色各样的梦想。有落选秀的逆袭,有伤愈归来的坚持,有角色球员的爆发,也有老将最后的倔强。
下次看球时不妨多留意下10号球员。他们可能正在完成一次不起眼的卡位,可能正在回防时指着队友跑位,可能在全场欢呼时默默擦掉鞋底汗水。这些瞬间拼凑起来,才是10号球衣最真实的模样。
当某个10号球员在关键时刻命中投篮,摄像机对准他胸前的号码时,你会突然理解——这个数字从来不是王冠,而是铠甲。穿着它的人不必承载过多期待,却总能在某个夜晚,成为球馆里最耀眼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