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那个夏天吗。易建联背着包走进密尔沃基雄鹿训练馆,空调冷气扑面而来,墙上挂着完全陌生的队徽。这是他NBA生涯的第一站,2007年10月31日,他穿着绿色战袍迎来首秀。那场比赛他打了25分钟,5投4中拿下9分3篮板,有个镜头特别清楚——他在底线接到莫·威廉姆斯的传球,运一步直接起跳,隔着两个人把球砸进篮筐。密尔沃基的解说员当场喊破了音。

易建联在NBA效力球队回顾

其实在雄鹿那会儿,阿联已经展现出特别的技术特点。2米13的身高配上惊人的移动速度,这让他在转换进攻中像个锋线球员。我翻过当年的投篮热图,他在左侧45度中距离的命中率接近四成五,比联盟平均高出七八个百分点。但问题也出在这里,他的出手太集中在那个区域了,就像个固执的画家只肯用同一支画笔。现在回想起来,如果当时球队能给他设计更多低位战术,或许故事会不一样。

被交易到新泽西篮网时,阿联的状态曲线变得很奇妙。2009年12月他连续四场得分20+,包括对活塞那场31分的生涯之夜。那场比赛他打了43分钟,三分线外居然12投5中。你能想象吗,一个七尺长人在外线像后卫那样开火。但紧接着就是腹股沟拉伤,然后是手腕骨折,伤病像定时炸弹般埋在他的上升期里。最可惜的是2010年3月那场,他刚复出就砍下22分,结果在抢篮板时又被撞伤膝盖。

华盛顿奇才时期可能是最让人心疼的阶段。他变成了球队的第四甚至第五选择,场均17分钟的出场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。有组数据很说明问题:他在奇才的接球投篮比例高达63%,但每回合背身单打只有1.7次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扮演高炮台,那个能在篮下强打、能面框突破的易建联正在消失。我记得有场比赛间隙的镜头,他坐在替补席最末端,用毛巾盖住头,整整三分钟没有动弹。

达拉斯小牛给他的最后机会来得太晚了。2012年1月他签约时,球队内线已经有诺维茨基、海伍德、马辛米。整个赛季他只打了30场,场均6分钟。但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:每次暂停他都是第一个站起来迎接队友的人,哪怕整节比赛都坐在冷板凳上。最后一场NBA比赛是2012年4月26日,他打了5分48秒,数据统计全是零,只有一次犯规孤零零地挂在栏里。

回过头看这些球队经历,会发现个很有意思的规律。阿联在每支球队的场均出场时间呈现明显的阶梯式下降:雄鹿25分钟,篮网22分钟,奇才17分钟,小牛6分钟。而他的投篮命中率却始终在40%上下浮动,这说明效率其实很稳定,只是机会越来越少。要是当年能有球队愿意给他连续30场首发机会,要是没有那几次该死的伤病...

现在偶尔会看到阿联在CBA比赛的镜头,他的转身跳投还是那么流畅。有次记者问他会不会想念NBA,他笑了笑说都过去了。但我知道没过去,某个深夜他肯定还会想起密尔沃基的初雪,新泽西的海风,华盛顿的樱花,达拉斯的夕阳。这些记忆碎片拼成了一个完整的NBA旅程,不长,但足够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