闹钟定在凌晨两点半,手机屏幕的光在黑暗中有点刺眼。我蹑手蹑脚溜到客厅,打开电视调低音量,屏幕里金州勇士和波士顿凯尔特人正在热身。这是我第三年熬夜看NBA总决赛了,杯子里泡着浓茶,桌上放着薄荷糖提神。你知道最折磨人的是什么吗?不是熬夜本身,而是搞不清到底几点开打。去年我就吃过亏,以为三点开始,结果两点四十打开电视已经第一节过半,错过了库里那个超远三分。
真正关心转播时段的人,根本不需要那些笼统的介绍。我们要的是具体到分钟的信息,最好能精确到秒。比如今年总决赛G1,国内转播平台显示的“北京时间6月6日早8:00”就是个典型陷阱。实际开球时间永远比标注的晚十五分钟,这十五分钟全是广告和赛前分析。老球迷都懂,真要卡点打开直播,看到的肯定是杨毅和苏群在解说席上聊战术,球员都还没出场呢。
各平台转播时段存在微妙差异。腾讯体育的倒计时最靠谱,但需要开通会员才能看超清信号。央视五套偶尔会提前切画面,有时候比赛还没打完就切到其他节目了。手机客户端推送经常延迟,有次我收到“比赛即将开始”的推送时,第三节都打了一半。最稳的还是用国际版APP看英文原声,虽然听不懂解说,但时间节点绝对准确。
时差才是真正的主角。洛杉矶下午五点的黄金档,对应着我们这里早上八点。这个时间对上班族太不友好,地铁上看直播信号断断续续,到公司打开电脑又怕被领导发现。去年总决赛G6,我在会议室假装开会,其实手机支架夹在笔记本后面看直播,杜兰特那个关键三分让我差点喊出声,赶紧捂住嘴假装咳嗽。
今年有个新发现。某二手平台突然冒出很多“NBA总决赛代拍服务”,专门帮人录制凌晨比赛的精彩片段。这说明确实有很多人撑不住整夜不睡,但又怕错过经典瞬间。我朋友买了这种服务,第二天起床能收到十分钟精华剪辑,包括所有关键球和争议判罚。他说这比看回放舒服,至少不会被剧透比分。
转播时段的细微调整能改变观赛体验。去年雄鹿对太阳的系列赛,有场安排在北京时间周一凌晨三点。那个时间太尴尬了,睡也不是等也不是。我在沙发上打盹醒来发现比赛打到加时,既庆幸没错过精彩部分,又后悔没完整看完。后来学聪明了,现在遇到这种时段就直接设定两个闹钟,开场前响一次,半场休息再响一次。
其实最需要转播时段的不是我们这些老球迷,而是刚入坑的新观众。表弟去年开始看球,总搞不清为什么九点写的比赛十点还没开始。我给他画了张时间换算表,把美国东部、西部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对应关系都标出来。他这才明白原来季后赛的转播时段比常规赛更灵活,经常根据前一场比赛结束时间调整。
移动端和电视端的转播存在三到五秒延迟。这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过。有次我在家庭微信群看到表哥发的“詹姆斯这个扣篮太帅了”,当时电视上才刚过半场。从此我看关键球都关掉微信群,生怕被剧透。现在养成了习惯,决胜时刻直接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。
说起来有点感慨,十年前看总决赛还要到处找文字直播,现在4K画质随手可得。但转播时段这个最基本的需求,反而变得复杂起来。各种平台、各种版本、各种延迟,要把时间搞明白真得下点功夫。我电脑里存着最近五年所有总决赛的准确开球时间表,每年更新,比任何网站都准。
明天又是凌晨三点的比赛。我已经准备好了红牛和毯子,这次绝对不会错过开场。毕竟,谁知道会不会又出现像去年字母哥那种封盖,或者前年詹姆斯那种绝杀呢。对我们这些守在屏幕前的人来说,准确掌握转播时段不只是为了看球,更像是守护某种仪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