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NBA的巨人时代,你的脑海里会闪过什么画面。是肌肉碰撞的闷响,是三秒区里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,是地板被鞋底摩擦发出的尖锐叫声。那不是一个小球时代可以想象的光景。我们谈论远古四大中锋,说的不是四个模糊的名字,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图腾。威尔特·张伯伦,比尔·拉塞尔,卡里姆·阿布杜尔-贾巴尔,还有摩西·马龙。他们不是数据表上的符号,他们是活生生的,有温度,有缺陷,甚至有偏执的传奇。
你得想象张伯伦站在篮下的样子。那不是现在的中锋。他像一尊黑铁塔,叉开腿,你就别想过去。单场一百分的神迹被说了太多次,反而有点失真了。更真实的是他1960年季后赛,代表费城对阵凯尔特人,轰下53分22篮板。你去看那寥寥无几的黑白录像,他的起跳看起来毫不费力,像只是踮了踮脚尖,球就被摁进篮筐。他训练时能单手抓起队友扔过来的保龄球,这是写在旧报纸花边新闻里的细节。这个人对数据的统治力,让后来所有“数据刷子”的指控都显得苍白。他不是在刷数据,他本人就是数据本身。
然后你不得不看拉塞尔。他和张伯伦是硬币的两面,是宿命。拉塞尔的手指上戴满了十一枚总冠军戒指,两只手都戴不下。你盯着他抢篮板时的眼神看,那不是冲着球去的,是冲着所有可能碰到球的人去的。1959年总决赛,他场均抢下29.5个篮板,这个数字放在今天像天方夜谭。他的防守不是盖帽那么简单,是一种氛围。你运球进入他的领地,会觉得空气变粘稠了,视线变窄了。他用胜利定义了自己,以至于后来很多人忘记了他得分其实也并不软。只是他不需要。赢,就够了。
贾巴尔带来的是另一种美学。天勾。那动作现在几乎绝迹了。为什么?因为太难了。那不是投篮,那是把球从一只手的指尖轻轻送出去,划一道你永远够不着的抛物线。1971年他带着雄鹿夺冠,整个季后赛他就像一台精密的得分机器。你看他打球会觉得很安静,甚至有点孤独。他不需要和你在肌肉堆里摔跤,他只是在你头顶,一次又一次,完成那些看似轻柔的终结。他的冷静是武器,一种让你感到无力的武器。
摩西·马龙呢?他可能是这四人里最“糙”的一个,但也是最凶狠的一个。他的哲学简单至极。前场篮板。一遍又一遍地冲抢。1983年他对着媒体说了那句著名的话:“Fo, Fo, Fo。”意思是四轮季后赛,每轮都四场横扫。他们差点就做到了,最终是12胜1负夺冠。你看他卡位的样子,像在水泥地里钉钉子。他的得分不多来自华丽的单打,更多是来自于那种不讲理的,第二次、第三次起跳,把别人放弃的球硬生生塞回篮筐。这是一种意志力。
把他们放在一起看,你看到的不是四个相似的天才,而是四条截然不同的成神之路。张伯伦用天赋重新定义了“可能”,拉塞尔用胜利重新定义了“核心”,贾巴尔用技术重新定义了“优雅”,马龙用拼搏重新定义了“强硬”。他们之间有过直接对话,那些对决被记录在发黄的报纸和模糊的录像带里。张伯伦和拉塞尔的每一次相遇,都被渲染成世纪之战。那不是炒作,那是真的。你能从他们赛后的汗水和喘息里,读到那种恨不得吞掉对方的敌意和尊重。
有时候我会想,现在的球迷看这些老家伙的比赛录像,会不会觉得慢,觉得无趣。也许吧。但如果你仔细听,你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。球鞋在地板上吱呀作响,篮球撞击地板发出沉钝的砰砰声,还有那些巨人们沉默着卡位时,球衣摩擦发出的细碎声响。那是一个需要近距离肉搏才能生存的丛林。远古四大中锋,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数据和冠军,他们留下了一种关于篮球的原始、粗糙,却又无比真实的信仰。你站在篮下,你就是王。这个道理,在他们之后,很少有人真正懂了。
常见问答
威尔特·张伯伦在1960年季后赛中的表现如何?
威尔特·张伯伦在1960年季后赛中表现出色,他代表费城对阵凯尔特人时轰下53分22篮板。他的起跳看起来毫不费力,像只是踮了踮脚尖,球就被摁进篮筐。
比尔·拉塞尔的总冠军戒指数量是多少?
比尔·拉塞尔拥有十一枚总冠军戒指。
卡里姆·阿布杜尔-贾巴尔在1971年带领雄鹿夺冠时的表现是什么?
卡里姆·阿布杜尔-贾巴尔在1971年带领雄鹿夺冠时的表现是如同一台精密的得分机器。他在季后赛中就像一台精密的得分机器,完成那些看似轻柔的终结。
摩西·马龙在1983年对媒体说的话是什么?
摩西·马龙在1983年对媒体说了那句著名的话:“Fo, Fo, Fo。”意思是四轮季后赛,每轮都四场横扫。
摩西·马龙在篮球场上的风格是怎样的?
摩西·马龙在篮球场上的风格是前场篮板。一遍又一遍地冲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