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姚明在NBA留下的第一个两分吗。那是2002年10月30日,火箭对阵步行者。这个226公分的大个子在禁区左侧接到传球,转身晃开防守者,用一记略带后仰的跳投把球送进篮筐。电视解说员拉长了尾音喊着“Yao——”。那一刻休斯顿的球迷还不知道,这个中国巨人将在未来八年里,用这样的方式拿下9247分。

姚明NBA总得分

9247分。这个数字刻在姚明NBA生涯的终点。每次翻看技术统计表,我总会想,如果他没有被应力性骨折困扰,如果他的脚踝能再支撑几年。但数字就是数字,它冷冰冰地定格在那里,像更衣室里挂着的11号球衣,沉默地诉说着未完的故事。

姚明的得分方式很特别。他不像奥尼尔那样暴力虐框,也不像诺维茨基用金鸡独立解决问题。他的得分是计算好的,像下棋。你看他背身要位,左肩微微下沉,防守人就知道要糟了。接下来要么是教科书般的转身跳投,要么是假动作后的勾手。他的投篮手感柔软得不像个巨人,罚球命中率常年保持在八成以上。这让他成了防守者的噩梦——你不敢犯规送他上罚球线,又阻止不了他在你头顶得分。

最难忘的是2004年2月22日对老鹰那场。姚明轰下41分16篮板7助攻。那天他几乎无所不能,中距离跳投、篮下强打、甚至还有快攻上篮。第三节结束时,他的球衣已经湿透,扶着膝盖在替补席喘气。队友莫布里后来回忆说:“姚的眼睛里有一种我从没见过的火焰。”这种时刻,你会忘记他是个外籍球员,他就是休斯顿的领袖。

伤病开始侵蚀他的得分能力时,我看得最清楚。2008-09赛季,他的场均得分降到19.7分,但效率反而提升了。他减少了低位单打,增加了更多高位策应和快速出手。打湖人那轮季后赛,他带着骨裂的脚伤坚持上场,第一节就拿了12分。下场时他一瘸一拐,队医扶着他,他却不让人背,自己走回了更衣室。那一刻的9247分,每一分都带着重量。

现在回想姚明的总得分,最打动我的不是数字本身,而是这些分数是怎么来的。新秀年他场均只有13.5分,第三个赛季就涨到了25分。这种进步曲线在七尺长人里极为罕见。他练得太狠了,训练师总说他是第一个到球馆、最后一个离开的。增重后的他移动变慢了,但低位脚步更扎实。你会看到他用一套梦幻脚步骗开防守,轻轻把球放进篮筐。这种球,统计表上只记2分,但在球迷心里值20分。

姚明退役十年了,现在的球迷可能更熟悉三分雨和快攻风暴。但当你回看那些模糊的比赛录像,看到这个大个子在禁区里稳稳命中跳投,看到他在包夹中把球送进篮筐,你会明白9247分意味着什么。那不是刷出来的数据,是每一次卡位、每一次转身、每一次汗水滴落地板积累起来的。他的得分方式,就像他这个人,不张扬,却扎实。每个夜晚,他都在用最传统的方式,在NBA的历史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。
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姚明晚生十年,在这个强调空间和速度的时代,他的总得分会不会更高。但转念一想,也许不会。正是那个崇尚肌肉碰撞的年代,塑造了他独特的得分方式。他的9247分,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品。现在的大个子都飘在外线投三分,再也看不到那样扎实的低位单打了。姚明的总得分,成了绝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