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场比赛过去这么多年了,我还能清晰记起几个画面。密尔沃基雄鹿的主场,篮筐背后那片座位区有个穿红色外套的华人球迷,整场比赛都站着挥手。易建联每次跑到那个半场,红色身影就晃动得更厉害。2007年12月22日,这日子像刻在很多中国球迷的日历上。不是圣诞大战,没有全美直播,但这场雄鹿对阵山猫的常规赛,成了易建联NBA生涯最炽热的夜晚。
他开场那个中投我现在都记得弧度。在左侧肘区接球,防守人离他半步远,以为他要突破。易建联直接拔起,球在空中几乎没有旋转,直直坠进篮网。那种干脆利落,和他平时略带犹豫的出手完全不同。第一节他就拿了12分,你能感觉到今晚不一样。不是靠补篮和罚球零敲碎打,是实打实的运动战进球。转身跳投,底线突破,甚至有个三分线外假动作后的大步上篮。
最精彩的是第三节那个隔扣。队友莫·威廉姆斯传球稍高,易建联在罚球线内一步跃起,单手抓住球直接砸进篮筐。山猫中锋奥卡福还试图封堵,结果成了背景板。落地后易建联罕见地吼了一声,右手握拳狠狠挥下。那个瞬间你看到的不是平时温和的阿联,是带着狠劲的竞争者。替补席全跳起来了,毛巾挥得像白色浪花。
技术统计表上写着31分,22投14中。但数字说不清那些细节——他每次得分后快速回防的奔跑姿势,第四节暂停时用球衣下摆擦汗的动作,还有最后两分钟被换下时全场起立的掌声。教练小K和他击掌,递过毛巾,易建联接过时微微点头,表情平静得像刚完成日常训练。
其实那场比赛前他刚撞上新秀墙。连续四场得分个位数,有场甚至只打了16分钟。媒体开始讨论他是否该去发展联盟找状态。对阵山猫那天早上投篮训练,他多练了四十分钟的中距离。助理教练拉着他反复演练同一个动作:接球,转身面框,试探步后直接干拔。就是这招,当晚在山猫防守面前变成了无解杀器。
现在回看录像,会发现他的31分里没有一分来自快攻。全是阵地战的硬解。背身单打杰拉德·华莱士转身跳投,面对奥卡福的长臂封盖后仰命中。这些进球不像扣篮那么震撼,但更显功力。特别是第四节关键阶段,雄鹿每次进攻都找他。左侧底角接球,运一步到中距离,防守人知道他要跳投,就是防不住。那种手感火热时的从容,在他整个NBA生涯中都属罕见。
比赛结束后有个细节很少人注意。易建联和山猫的华莱士在场边聊了几句,两人交换了球衣。华莱士是当时顶尖防守者,那晚被易建联在自己头上砍下生涯新高。他们握手时,华莱士拍了拍易建联的后背,说了些什么。后来采访中易建联透露,华莱士说的是“继续保持这种侵略性”。
可惜这种侵略性没能成为常态。伤病、战术调整、球队地位变化,让这样的夜晚在易建联NBA生涯中成了孤本。但正是这种稀缺性,让这场比赛显得格外珍贵。它证明了当所有条件对齐时,这个中国大个子能打出怎样的比赛。不是靠市场因素留在联盟,是实打实用得分能力征服对手。
现在看年轻球员打球,我总会想起那个晚上的易建联。不是后来成熟稳重的老将,是22岁在NBA赛场上绽放全部潜力的年轻人。每次重看比赛录像,最打动我的不是31分的数据,是他投进关键球时眼里闪过的光。那种“我今晚就是能投进”的自信,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,往往比天赋更难得。
那场比赛的球衣据说被易建联自己收藏了。不知道他会不会偶尔打开储物柜,看见那件红色雄鹿9号球衣,想起十多年前那个普通的十二月夜晚。对很多球迷来说,那不只是31分的比赛,更像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入口——如果那晚的状态能成为常态,故事会不会完全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