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2006年6月28日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那个闷热的夜晚吗?我盯着电视屏幕,看着斯特恩总裁念出安德里亚·巴格纳尼这个名字时猛拍大腿。多伦多猛龙用状元签选了个意大利大个子,这个决定让整个选秀现场响起窃窃私语。现在翻开那份泛黄的2006年NBA选秀完整名单列表,每个名字都在诉说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。
那份名单第二顺位写着拉马库斯·阿尔德里奇,芝加哥公牛选中他立即交易到开拓者。我记得当时ESPN解说员反复念叨着他2米11的身高和柔和中投手感,但没人料到这个瘦长身影会在十五年后带着六次全明星荣誉退役。而第三顺位的亚当·莫里森,那个留着邋遢胡须的锋线,新秀赛季还能场均11.8分,两年后却消失在联盟里。选秀名单就像刮刮乐,刮开前永远不知道中的是头奖还是谢谢惠顾。
翻到首轮第21顺位,拉简·隆多的名字缩在名单中间。凯尔特人经理当时肯定没想到,这个臂展惊人的控卫两年后会成为冠军拼图。我特别关注第47顺位那个名字——保罗·米尔萨普。这个来自路易斯安那理工的二轮秀,后来四次入选全明星,职业生涯总薪资超过1.4亿美元。每次重读选秀名单后半段,都会发现这些被遗忘的宝藏。
布兰登·罗伊在第六顺位被森林狼选中时,现场观众掌声稀落。这个被称为“黄曼巴”的后卫,新秀年就砍下16.8分4.4助攻。我记得他0.8秒绝杀火箭的那个夜晚,整个玫瑰花园球馆的欢呼声快要掀翻屋顶。可惜膝盖伤势让这颗流星过早坠落,现在回想依然胸口发闷。
国际球员在2006年选秀名单里格外显眼。除了意大利状元巴格纳尼,还有第15顺位的西班牙中锋塞尔吉奥·罗德里格斯,第20顺位的法国前锋昆汀·塞拉。这些名字背后是NBA球探网络全球化的开端,各队开始像开采石油般在世界各地寻找天才。猛龙队当时特别迷恋欧洲内线,他们相信七尺长人能投三分就是未来。
仔细对比选秀顺位和职业生涯成就,会发现太多意外。JJ·巴里亚这个名字出现在落选秀名单里,这个1米83的波多黎各后卫,后来在独行侠夺冠赛季场均8.8分3.2助攻。还有PJ·塔克,直到第35顺位才被猛龙选中,如今却成为联盟最抢手的3D老将。这些故事让选秀名单变成充满反转的悬疑小说。
看着这份名单总会想起那个选秀夜。电视机前的球迷们激烈争论着每个选择,论坛里充斥着对管理层的质疑。有人坚信猛龙应该选阿尔德里奇,有人为掉到第二顺位的泰鲁斯·托马斯鸣不平。十六年过去,这些争论早已沉寂,只有名单上的名字还在诉说当年的选择与遗憾。
现在偶尔会翻出2006届新秀的合影,四十个年轻人穿着崭新球衣对着镜头微笑。他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少人会被交易,多少人会在发展联盟浮沉,多少人能触摸奥布莱恩杯。这份选秀名单就像时光胶囊,封存着2006年夏天所有人的期待与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