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2012年选秀夜那间闷热的酒吧吗?我们盯着电视屏幕,手里攥着湿漉漉的杯垫,争论着黄蜂队会用状元签选谁。那时候没人能想到,这个看似普通的选秀大会会在十年后长出如此盘根错节的命运脉络。
安东尼·戴维斯当选状元根本不算悬念。肯塔基那个瘦长男孩的眉骨还贴着创可贴,可球探报告里写满了“改变比赛走向的防守覆盖面积”。新奥尔良毫不犹豫带走了他,后来我们才明白,这个决定让鹈鹕队拥有了未来十年的建队基石。但真正有趣的是第二顺位——山猫队伸手摘走迈克尔·基德-吉尔克里斯特时,整个选秀现场响起的那种压抑的惊呼声。
MK2的大学防守录像确实漂亮,可他的投篮手型像个拧不紧的水龙头。现在回头看,黄蜂错过比尔的选择就像错过末班地铁。比尔在奇才练出得分爆发力那年,夏洛特的球迷还在为MK2罚球时别扭的出手姿势叹气。
真正让各队经理失眠的是第六顺位。利拉德从韦伯州立大学走出来时,球探们纠结他年龄偏大的问题。开拓者赌对了,这个总在凌晨四点练球的新秀,后来用0.9秒绝杀火箭的那个三分球,把当初所有犹豫不决的球队钉在耻辱柱上。我至今记得他新秀赛季对着镜头说“他们总在计算我的年龄,却没人计算我的训练时长”时眼里的火光。
而哈里森·巴恩斯掉到第七顺位完全是个意外。勇士队像捡到钱包般匆忙念出名字,后来2015年总决赛,正是这个被低估的小前锋用关键篮板帮球队锁定冠军。选秀夜那天他坐在小绿屋直到镜头开始撤离,这个画面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选秀的残酷本质。
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第九顺位。活塞队选中德拉蒙德的时候,解说员反复强调“现代篮球不需要传统中锋”。结果庄神在新秀赛季就抢下生涯第1000个篮板,速度超过奥尼尔。那些质疑他进攻手段单一的人,后来都看着他连续四年霸占篮板王宝座说不出话。
但选秀从来是场概率游戏。托马斯·罗宾逊在第五顺位被选中时激动地拥抱母亲,两年后却辗转四支球队。而第35顺位的德雷蒙德·格林正在酒店房间里摔东西,这个愤怒的二轮秀后来用防守构建起勇士王朝的骨架。选秀顺位就像张登机牌,有人坐头等舱却中途改签,有人挤在经济舱最后排却飞到了终点。
重新翻开2012年的选秀名单会发现太多后知后觉的震撼。肯塔基五虎有四人首轮入选,这是NCAA王朝余晖的最后一抹金光。国际球员开始成规模出现,从法国的埃文·富尼耶到克罗地亚的博扬·博格达诺维奇,篮球基因的全球化嫁接在这届选秀初见端倪。
十年后再看这些名字,总冠军戒指在格林手指上闪着光,MVP奖杯在戴维斯家陈列柜落灰,利拉德还在撕裂之城书写忠诚传说。选秀夜那晚的香槟气泡早已消散,但命运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数字,至今仍在球员通道的灯光下明明灭灭。
或许我们迷恋选秀的原因就在于此。那些戴着球队棒球帽的年轻人,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样子像极了被随机抛向空中的骰子。2012年的特别之处在于,这颗骰子落下时,竟有半数面都刻着赢家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