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那个绝杀吗。2018年东部首轮G5,终场前3秒骑士与步行者打平。詹姆斯从底线启动,接球,转身,在空中被两人夹击的情况下歪着身子把球抛向篮筐。球进灯亮。他站在原地足足十秒没动,全场喊声像潮水把他淹没。那场比赛他打了42分钟,44分10篮板8助攻。赛后更衣室里记者问他最后一攻的细节,他喘着气说:“我就是不想回家。”
这就是季后赛的詹姆斯。常规赛的划水养生都是假象,一到四月他的瞳孔就开始收缩。你注意过他的肢体语言吗。常规赛他会在暂停时坐着休息,季后赛永远站着,毛巾搭在肩上,眼睛盯着记分牌像要把它烧穿。2016年总决赛1-3落后勇士时,有人拍到他在飞机上看比赛录像,右手无意识地反复握紧又松开。
数据会说谎,但某些微观数据不会。比如他的场均出场时间。2018年季后赛他场均41.9分钟,打满48分钟的场次有七场。最恐怖的是东决G7,打完最后时刻他扶着广告牌干呕,镜头推近能看到他小腿在抽搐。但两分钟前他刚完成那个贯穿全场的突破上篮,起跳时膝盖离地只有二十公分,完全靠腰腹力量把球送进篮筐。
他的投篮选择在季后赛会变形。常规赛可能选择传球的回合,这时他会硬着头皮撞进去。2020年西决G2,湖人落后掘金三分,最后四秒他在三分线外接球,没有叫暂停,没有假动作,直接扛着格兰特投进扳平三分。那个球出手点比平时高了五公分,为了避开封盖他几乎后仰成45度。赛后他说:“那种时刻你只能相信自己的肌肉记忆。”
防守才是判断他季后赛模式的真正标尺。2013年总决赛G6最后时刻,他不是在补防邓肯就是在追堵帕克。加时赛还剩10秒马刺落后三分,帕克绕掩护突破,詹姆斯从禁区边缘横移两步,长臂完全伸展,指尖擦到了抛球轨迹。那个球如果进了比赛很可能拖入第二个加时。雷阿伦说更衣室里没人说话,都在看詹姆斯冰敷膝盖,上面全是碰撞产生的紫红色斑点。
关键战役的爆发有某种规律。输球后的下一场,他的得分平均会涨8.7分。2012年东决G6前,凯尔特人3-2领先,皮尔斯说“詹姆斯永远越不过绿军”。结果那场比赛他26投19中,三分球4中2,罚球9中5,得到45分15篮板5助攻。上半场每次进球他都不吼叫,只是死死瞪着凯尔特人替补席。那种眼神你见过就不会忘——像荒野里饿了三天的狼。
年龄增长改变了他的爆发方式。三十岁前他喜欢用第一步过掉防守人,现在更多是用背身压到禁区。看看2023年季后赛的数据吧,他篮下命中率仍维持在69%,但中距离比常规赛多了12次尝试。灰熊的防守策略是放他投篮,结果G4他砍下22分20篮板,最后一个回合防下莫兰特的突破,落地时左脚踝明显肿胀,仍坚持打完最后三分钟。
真正让人动容的是这些画面。2016年抢七最后时刻的追身大帽,他连续起跳三次才把球按在篮板上。2020年夺冠后更衣室视频里,他捧着奖杯坐在角落,儿子过来摸他额头上的止血贴,他闭眼笑了笑。记者问他这个冠军的意义,他说:“我现在打球就像偷来的时间,每场季后赛都当最后一场在打。”
所以别再说他关键时刻传球是甩锅。2023年西决G4最后五秒,湖人落后三分,他突破吸引四人包夹,准确找到底角的里夫斯。球进加时。那个传球线路有多难?篮球要越过两个人头顶,落在三分线外半米,接球人甚至不用调整就能出手。里夫斯后来说:“他突破时朝我使了个眼色,我差点没反应过来。”
季后赛的詹姆斯就像慢慢煮沸的水。开始时只是几个中投,几个防守回合,然后突然某个瞬间开始连续得分。2018年东决G6,凯尔特人主场,他打满全场46分钟,最后六分钟得到12分,包括两个三分和一次打三分。塔图姆赛后摇头:“他运球过半场时在咳嗽,结果下一秒就在我头上投进三分。”那种压迫感会随着系列赛深入不断叠加,直到对手心理防线出现裂缝。
现在他三十九岁了。看今年季后赛首轮G2对阵掘金,第四节他还能挂着戈登完成上篮。落地时扶着膝盖喘了五秒钟,下一个回合立即回防盖掉穆雷的抛投。解说员突然沉默,只能听见球鞋摩擦地板的尖啸。你突然理解什么叫“季后赛模式”——就是把所有力气拧成一根绳,绳头系着球队越过山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