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甲A联赛,上海申花以12胜6平4负的战绩夺冠,积42分领先第二名北京国安2分。这是职业化后上海足球首个顶级联赛冠军,但外界评价一直两极分化。
数据说话:申花22轮进39球丢18球,攻防数据均列联赛第二。范志毅以15球包揽金靴+MVP,但全队第二射手李晓仅5球,进攻点单一的问题很明显。
争议点在于赛程:当年联赛因国家队集训被切割得支离破碎,申花在最后7轮拿下6胜1平,而竞争对手国安同期3胜2平2负。有球迷认为,这种碎片化赛程更考验阵容厚度,申花能把握机会本身就是本事。
不得不提徐根宝:"抢逼围"战术彻底改变了申花的气质,全队场均跑动比94赛季多出2.3公里。但这也导致伤病频发,赛季末段经常只能派替补阵容。
冷知识:当年申花主场虹口足球场还没改建,草坪质量全甲A最差,客队经常抱怨像在"菜地"踢球。但申花全年主场9胜2平保持不败,这算不算主场优势就见仁见智了。
Q:为什么说95冠军含金量高?
A:当年甲A还没有外援名额限制,各队都有东欧外援助阵,申花是唯一全华班夺冠的球队。
Q:范志毅的作用被高估了吗?
A:数据不会骗人——他直接参与的进球(进球+助攻)占全队51%,但关键战对万达、国安都是0球0助。
时过境迁,95申花的"抢逼围"精神已成上海足球符号。现在看那个冠军或许有运气成分,但能把运气转化为结果,本身就是职业足球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