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1999年NBA选秀,很多人会下意识皱眉。那是个被诅咒的年份吗?选秀前劳资停摆,赛季缩水,球探报告上落满灰尘。没人想到,这个看似星光黯淡的夜晚,会走出那么多硬骨头。
埃尔顿·布兰德当选状元毫无悬念。杜克出来的优等生,技术扎实得像教科书。可我现在回看录像,最扎眼的却是他那双总在微微喘气的肩膀。新秀年20+10,漂亮吧?但你记得他季后赛和尼克斯死磕的模样吗?肌肉碰撞的声音透过屏幕传过来,他一次次用同样的低位动作往篮下碾。那不是天赋,是苦力。
榜眼史蒂夫·弗朗西斯才叫戏剧。死活不愿去温哥华灰熊报到,像个赌气的孩子。后来在火箭,他让休斯顿人暂时忘记了某个刚退役的23号。看他打球像坐过山车,那些不讲理的干拔,那些扭着身子把球塞进篮筐的瞬间。2002年全明星赛上,这个1米91的小个子在加内特头顶暴扣,落地时还扯了扯球衣。
但真正定义这届选秀的,是第57顺位。马刺用几乎放弃的态度选了马努·吉诺比利。那时他还在意大利打替补,头发还没那么稀疏。波波维奇后来说,他们根本不知道录像里那个总往人堆里扎的阿根廷疯子能不能打NBA。直到2002年世锦赛,吉诺比利带着阿根廷把美国梦之队掀翻在地。全世界才意识到,马刺捡到的不是彩票,是核弹。
肖恩·马里昂的投篮姿势被嘲笑了十几年。可你看他2005年西部决赛怎么防守诺维茨基的。那双长臂像蜘蛛网般缠住德国战车,每次起跳都像弹簧崩开。他的怪异投篮包?在快攻中从来不需要调整,接球就扔,反而成了最致命的武器。
拉马尔·奥多姆左手运球推进的画面至今印在我脑子里。2米08的身高,后卫的技术,偏偏长了颗飘忽不定的心。他在快船时经常完成背后传球接着投进三分,教练在场边捂眼睛。后来在湖人,他成了三角进攻的万能钥匙。你能想象现在哪个大个子敢在总决赛抢七战最后两分钟投关键三分?他敢。
这届选秀的魔力在于它的错位感。理查德·汉密尔顿永远在奔跑,面具后的眼神冷得像冰。沃利·斯泽比亚克用最标准的投篮姿势投死对手,却总被说“只是射手”。还有詹姆斯·波西,永远在干脏活,冠军拼图最不起眼的那块。
最讽刺的是,这届被认为天赋平庸的选秀,走出了四位总决赛MVP。吉诺比利在2005年几乎从邓肯手里抢走奖杯,比卢普斯2004年让F4湖人蒙羞,奥多姆2010年关键第七场的救赎,还有布兰德虽然没夺冠,但常年20+10的输出。
现在你明白了吗?1999届不是用来仰望的。他们像群埋头干活的老工匠,用最实在的方式改变比赛。没有乔丹的飘逸,没有詹姆斯的霸气,但他们教会我们——篮球场上最动人的,往往是被汗水浸透的坚持。
回看那年选秀照片,青涩的面孔如今都已退役。但当你看到现在球员们做着吉诺比利式的欧洲步,用马里昂的方式换防五个位置,就该知道,有些影响比总冠军更长久。这大概就是1999届最狠的报复——用最不起眼的姿势,在NBA历史上刻下最深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