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一定见过她。球场边那个笑容甜美的女孩,解说席上那个专业冷静的声音。雪儿这个名字,在NBA球迷圈里早就传开了。
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勇士队的赛后采访。她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出汗,但眼睛亮得惊人。库里刚打完加时赛,累得直喘气,她却能用流利的英文抛出精准的问题。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官方提问,而是真正懂球的人才问得出来的细节。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个女主播不简单。
后来才知道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。不是随便混个文凭,是实打实的播音专业。同班同学大多去了地方台,她却一头扎进体育圈。那时候篮球解说还是男人的天下,女生想挤进去?难。她从场边记者做起,大冬天穿着单薄的正装在场馆外连线,鼻尖冻得通红,声音却始终稳得住。
记得有次直播事故。技术故障导致画面中断三十秒,她愣是靠着对球员数据的记忆,把空档填得满满当当。从詹姆斯的生涯总得分到哈登的后撤步三分命中率,数字一个没错。导播在耳机里急得冒汗,她倒好,说完还对着镜头笑了笑:“这些数字我睡前都要背一遍的。”
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全是球员资料。不只是身高体重这种基础信息,连谁爱听什么歌、训练后习惯先喝蛋白粉还是先拉伸都记着。有次采访字母哥,她随口提了句希腊家乡的天气,那个两米多的大个子眼睛瞬间就亮了。后来字母哥的翻译私下说,从没见过准备这么充分的中国记者。
去年季后赛那场经典逆转,她在解说席上差点哭出来。不是矫情,是真心疼那些球员。加时赛最后两分钟,她准确预判了战术走向,连教练喊暂停的时机都猜中了。弹幕里有人说她神了,只有老球迷知道,这是看了多少录像带才练出来的本事。
现在她抖音有二百多万粉丝。每条视频底下都有人在问战术,她真的会一条条回复。有次凌晨三点发现她在线,原来是在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资料。问她为什么这么拼,她说怕对不起那些凌晨起床看球的球迷。
见过她最狼狈的样子。去年总决赛跟场报道,高跟鞋磨破了脚后跟,她就踩着创可贴继续跑现场。妆花了没关系,采访不能断。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:她蹲在球员通道整理稿件,突然抬头对着镜头笑,眼睛里全是光。
有人说她运气好,赶上了新媒体时代。但你知道她电脑里存着多少比赛录像吗?从80年代的经典战役到昨天刚结束的常规赛,按球队、赛季、球员分门别类。有次她直播时说漏嘴,为了研究科比的脚步,把同一个进攻回合反复看了六十多遍。
现在每次看到她在镜头前从容不迫的样子,都会想起那个在替补席后面瑟瑟发抖的新人记者。七年了,她手机里依然存着第一天上班时拍的视频。画质很糊,但能看清她握话筒的手在抖。如今这只手已经和无数球星击过掌,写过厚厚几本采访手记。
最近发现她开始带新人了。有个实习生在场上紧张得说不出话,她悄悄把自己的笔记塞过去。那动作让我想起她刚入行时,某个老记者也是这样帮她的。现在她办公桌上总多备着几包润喉糖,见谁嗓子哑了就递过去。
其实她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的路。凭她的外形条件,拍戏、综艺都不是问题。有次聚餐时朋友开玩笑问要不要转型,她摇头说舍不得球场边的味道。那种混合着汗水、地板蜡和爆米花的特殊气味,闻了七年还是会上瘾。
明天又有她的直播。我提前调好闹钟,像过去几百个比赛日那样。打开直播间时她在调试耳麦,额头上有点汗珠。突然想起她说过,每次直播前还是会紧张。真好,这份紧张说明她还在乎。
或许这就是我们爱看她的原因。不是因为她有多完美,而是能看见一个人如何把热爱变成专业。那些凌晨三点的录像分析,磨破的高跟鞋,写满的笔记本,最终都化作镜头前从容的微笑。下次看到她流畅解说时,你会知道,那背后是无数个无人看见的深夜。
常见问答
雪儿是如何成为NBA解说员的?
雪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,不是随便混个文凭,是实打实的播音专业。同班同学大多去了地方台,她却一头扎进体育圈。
雪儿在直播事故中的表现如何?
记得有次直播事故。技术故障导致画面中断三十秒,她愣是靠着对球员数据的记忆,把空档填得满满当当。从詹姆斯的生涯总得分到哈登的后撤步三分命中率,数字一个没错。
雪儿的手机备忘录里都记着些什么?
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全是球员资料。不只是身高体重这种基础信息,连谁爱听什么歌、训练后习惯先喝蛋白粉还是先拉伸都记着。
雪儿在抖音上的粉丝数量是多少?
现在她抖音有二百多万粉丝。
雪儿为什么凌晨三点还在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资料?
问她为什么这么拼,她说怕对不起那些凌晨起床看球的球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