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2005年那个燥热的六月夜晚吗?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的灯光打在少年们紧绷的脸上,斯特恩总裁念出每个名字时,台下那些攥紧的拳头,那些强作镇定的微笑。那一年的选秀顺位排名,如今翻看像极了命运开的盲盒,有人拆出了传奇,有人只得到一张写满遗憾的纸条。
状元博古特,当年雄鹿队毫不犹豫摘下的澳大利亚长人。犹他大学时期他确实耀眼,防守扎实,策应聪明,是那种教练会宠爱的体系核心。可后来呢?他成了合格的首发中锋,拿过冠军,但距离球队期待的建队基石,总差着一口气。他的职业生涯像一杯温吞水,不凉,但也从未沸腾。
真正的风暴在第三顺位才降临。爵士选走了德隆·威廉姆斯,那个身材壮硕得像橄榄球跑卫的控卫。看他新秀年打球是一种享受,变向不减速,传球像装了导航,中投稳定得可怕。他和布泽尔的挡拆,成了后来那支爵士队的进攻生命线。可惜,伤病来得太早,他与斯隆教练的恩怨纠葛更是让人唏嘘。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当年选走保罗的是爵士,故事的走向会不会完全不同?
说到克里斯·保罗,第四顺位被黄蜂捡走的宝藏。183公分的身高,选秀前报告写满了“身材劣势”的警告。可就是这个“小个子”,用他近乎偏执的好胜心重新定义了控卫。新奥尔良的球迷一定记得他菜鸟赛季那些手术刀般的传球,记得他抢断后一条龙上篮的决绝。他的PER值,他的助攻失误比,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控卫大师对比赛的绝对掌控。十五年过去了,他依然是球场上的指挥官,第四顺位?简直是那年最大的笑话。
乐透区中段藏着不少遗珠。第十顺位的安德鲁·拜纳姆,当年湖人选他时还是个毛头小子,可后来他成了西部最好的中锋之一,拿过两枚戒指。那次封盖沙克后的快攻暴扣,至今还是湖人球迷津津乐道的画面。当然,还有第十七顺位的丹尼·格兰杰,在步行者默默成长为全明星,他的中距离跳投美得像教科书。
但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写在二轮。看看第三十顺位的大卫·李,白人前锋,运动能力平平,却在勇士打出了全明星身价。第四十五顺位的路易斯·威廉姆斯,那个瘦弱的得分后卫,在板凳席上点燃了无数个夜晚,三夺最佳第六人。他们的成功不是天赋的碾压,而是坚持的胜利,是给所有不被看好的孩子的一剂强心针。
回看2005年选秀顺位排名,你会发现球探报告能预测数据,却测不出一个人的心脏有多大。博古特的状元头衔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符号,代表着传统内线最后的荣光。而保罗的第四顺位则成了励志故事的注脚,提醒我们顺位只是起点,终点由自己决定。那一届的球员们,有人巅峰短暂如烟火,有人像老酒越陈越香。
现在偶尔看集锦,看到保罗还在用同样的方式中投绝杀,看到路易斯·威廉姆斯依然在替补席上砍分,会觉得时间好像从未走远。2005年选秀早已落下帷幕,但那些关于选择、关于成长、关于证明的故事,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