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那个燥热的夏天,我在邻居家的旧电视前蹲着,看着大卫·斯特恩念出克里斯·韦伯的名字。魔术队用状元签选中了他,金州勇士则用三号签带走安芬尼·哈达威。谁都没料到,五分钟后的那通电话会改变两个人的命运轨迹。魔术总经理打电话给勇士,提出用哈达威加三个首轮签换韦伯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通电话像道分水岭,把两个人的职业生涯劈成了完全不同的走向。

1993年NBA选秀:韦伯与哈达威的生涯

韦伯在勇士只打了半个赛季就让我看傻了。那个月他对阵马刺轰下26分24篮板,前场篮板抢了11个。你注意看录像会发现他的起跳方式很特别,膝盖微屈的幅度比常人大,像弹簧压缩到极致。但这种发力方式后来成了隐患。在国王队那几年确实华丽,2001年季后赛打湖人,他的高位策应让迪瓦茨都成了配角。可2003年季后赛膝盖软骨碎裂那刻,他捂着膝盖倒在地上,脸皱成一团的表情我现在都记得清楚。

哈达威的陨落更让人心碎。1996年他带着魔术打季后赛,跨步变向时左膝突然就软了。后来队医报告写着:软骨磨损伴随骨挫伤。其实早在1995年常规赛,他的膝盖就已经需要每周抽两次积水。最讽刺的是1997年全明星赛,他戴着护膝拿下三双,赛后却要扶着更衣室柜子才能站稳。那年他才26岁,场均20.5分的数据欺骗了所有人——他的膝盖已经像用了十年的汽车减震。

我翻过当年的训练笔记。韦伯每天要完成200次低位背打练习,哈达威则要完成500次变向运球。这种重复性损耗在三十年后被运动医学证明是关节杀手。特别是哈达威的招牌动作,交叉步接急停跳投,单次动作对膝盖产生的压力达到体重的6倍。换算成具体数字,他每得一分,膝盖要承受超过两吨的冲击力。

2008年韦伯退役时,他的膝盖已经抽过11次积液。最后一次见他在球场亮相,是穿着活塞队服投那个底角三分,起跳高度还不到十厘米。哈达威更惨,2007年辗转热火时,防守只能张开双臂做做样子。有次被艾弗森一步过掉,他追到中场就停下来扶着广告牌喘气。那个镜头让我关掉了电视,整整两天没看篮球。

现在看录像会发现很多细节。韦伯总爱在落地时单脚支撑,哈达威突破时习惯性把重心压在左腿。这些细微的技术缺陷,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被放大了成千上万次。有体育医学教授做过测算,韦伯的膝盖累计承重相当于货运卡车行驶五十万公里,哈达威的软骨磨损程度接近七十岁老人。

去年在纪念赛见到哈达威,他走路时右腿还有点僵。聊起1993年选秀夜,他说当时特别想和韦伯当队友。这句话让我愣了很久,如果当初魔术没做那笔交易,两个人的命运会不会不同?可能韦伯不会那么早去国王队拼速度,哈达威也不用在魔术当核心透支膝盖。但命运就是这样,那次选秀夜的电话交换,让两个人的辉煌与伤痛都以最戏剧化的方式纠缠在一起。

现在经过街球场,偶尔会看见小孩模仿韦伯的背后传球或者哈达威的杀手 crossover。他们不知道这些动作背后藏着多少止痛药和冰袋。1993年选秀已经过去三十年了,韦伯和哈达威的职业生涯像两辆启动时飙到极速的跑车,中途却不得不提前减速。但那段短暂的全速时光,确实照亮过很多人的青春。我的柜子里还藏着他们新秀赛季的球星卡,虽然边角已经磨损,但卡片上两个年轻人笑得毫无阴霾。